不知不覺的來到第三週,功課也慢慢的繁重起來(我說的是我老爺)。最近我們倆彼此分享上課的情形,都有共同的感慨「我們在國內念研究所時,到底學到了什麼」?
我上課的情況,是把這週上課的內容讀熟,然後要發表討論,。雖然每次上課內容都不下百頁,有時是整本書,但,只要有念,其實都有收獲,三週下來,同學在課堂上都非常的踴躍發表,很少有冷場,雖然他們講話的速度很快,但,只要有預習,其實不難了解他們在講什麼,對我而言,不只學知識,也訓練聽力。
阿松的課業就重多了,普遍而言,課業雖重,但被操的很有成就感。課程概念及脈絡,老師在課堂上就會講得很清楚,況且理論與實作的並用,很符合Deway「做中學」的精神。這是我們倆截至目前對於美國上課的感受。但還是有無法掌握的事情,那就是每星期要看的份量很多,怎麼抓重點唸,是件很大的挑戰。對我們來說,這種份量,以我們在國內的唸書速度,可能要看上三天,再加上寫作業及上課的時間,其實所剩休息的時間微量而已,況且,阿松這學期修了十學分,簡直是找死。幸好,昨天一位先前在台大念書的大哥與我們分享他的學習策略也給予我們很實際的建議,我們打算拿來實際的操弄,看看讀書效率是否會進展些
他認為國際學生在聽力上由於比較弱勢,尤其是剛到這裡,若要聽懂上課內容,就要預習,有預習大致上能聽懂八成(深有同感)。問題是,在一週的時間內,要做這週的功課又要預習下週的課程,份量加起來就很嚇人,所以,就要估算一小時自己看書的份量,抓出一個數字,就能預估全部的份量要看幾小時,但問題又來了,如果加起來超過一星期能看書的時間,寫作業就沒時間了?所以,要抓重點唸,重點就是大概的瞄過一遍,找出最重要的那幾段,等老師上課時,再把自己lose的那部份再補上去,大致上概念及結構就會很完整~~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做,但覺得是個很不錯的讀書策略。就這樣,我們總算在焦慮及效率中,找到一個方針了。
接下來,就等著我們好好發揮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